近半岗位消失,职业教育如何赢得未来?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9-12-09 16:21
阅读
收藏
12月5日,“赢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为主题,以“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 职业教育、人力资本与社会公平”“ 产教融合现状与未来发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实践与展望”“国家资历框架创新建设与监管”“面向2050的职业教育”为核心议题。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主办。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等嘉宾,就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交流,共同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喜人成绩。他表示,中国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增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外协调性和适应性。为此,中国应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同各国相互分享、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特别要开展在数字经济、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各国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如今,新技术不断迭代,世界经济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平台。鲁昕认为,现代职业教育要迈向更好的明天,须做到“五个服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百姓需求、服务对外开放。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技能需求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表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潜在挑战不容小觑,人力资本和知识技能的结构与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替代下来的职工很难适应新的岗位,我们必须理性对待主动作为,加快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和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和就业岗位的转变。
“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预测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或者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如果我们仅仅是针对现在的情况来培训学生,我们是无法面对未来的。”加拿大驻华大使鲍达民介绍,在加拿大有一个未来技能实验室,它是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大家一起预测未来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工作需要的技能是什么样的。根据预测来打造未来的教育系统。
尼泊尔驻华大使利拉·马尼·鲍德尔引用了世界银行的报告:发展中国家超过2/3工作岗位都可以由自动化代替的。“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将会让很多工作岗位在未来变得多余。但是未来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所以这就意味着所谓的职业技能也会不断地在变化,我们职业技能教育也要不断适应快速发生的技术变革。”利拉·马尼·鲍德尔说,在一个知识经济体里,我们要做到的是持续学习、持续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些由于不再因为有技能而失业的人,他可以重新学到他所需要的技能。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技能在决定一个国家从全球化中获益的能力方面具有核心作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有赖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工人。有预测认为,未来10-15年有接近50%的工作岗位会消失。悲观主义者认为这可能是人类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但纵观人类历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我们也可以乐观地认为,以AI技术普遍应用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与技术革命,也会创造一大批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新的规律岗位必然要求更高水平的新的工作技能,这就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解决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技能需求问题。
“我们面临着要教授未来一代青年学习什么工作技能的问题,对新技能的需求预测一直是重大挑战,大量现有的生产性技术工人和简单脑力劳动正在被机器人、AI技术平台所取代,但显然很多人仍缺乏新的工作技能。”秦昌威说。
世界职教院校与应用大学联盟主席、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委员会首席执行官克雷格·罗伯逊也认为:现在的技能、知识是未来会过时,所以需要培训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技术的技能和知识也会被替代,需要培养更多系统性的知识。对于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来说,希望他们能将更新的知识和系统性的知识带入到工作中。“很多任务和工作都在被替代,都在被改变,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批判学习、创造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克雷格·罗伯逊说。
德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霍言思介绍,计算机、AI、机器人正在重新快速改变着社会。企学研,这个变化也会在未来快速改变我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德国有一个职业教育和培训4.0计划,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在未来数字社会所需要的技能、打造了一个数字转型跨公司的职业教育中心和能力中心、数字媒体职业教育培训(确保老师掌握足够知识,可以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在问题:技术在进步,技术进步就有创造性破坏企业、破坏传统技术、传统的技能、传统的岗位。因此,职业教育会面临的一个危险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个孩子最好的黄金时期培养了他一个技能,等他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这个技能没有了,被机器人代替,或者行业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风险。德国有一个跟中国最大的不同点,德国技术前沿在高位,是在高位基础上不断成长,而我们是赶超型,从比较低到很高的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快得多,对存量的打破也要多得多。“我们面临的人力资本培训完了就没用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德国。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点。”蔡昉说。
职业教育一定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介绍了荷兰的做法:荷兰确保职业培训的制度与劳动力的市场是从始至终完全紧密相连,荷兰的学历、职业教育的项目、合成准备、师资一开始阶段就紧密与劳动力市场相关联,共同来提供职业教育项目,一起探讨学生什么技能,以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职业教育机构会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的课程,以适应当地的劳动力市场。荷兰不允许提供学了不能用的项目。
霍言思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第二,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里,尽可能多地引入不同利益相关方加入职教工作。
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介绍,新加坡认为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不断的培训,在新的行业变革的循环过程中,人们就可以拥有新的技能。“我们认为人在人生每个阶段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强项,包括弱点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这样才可以满足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新的需求。不管一个人在进入社会的起点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给他提供永远可以进步的职业教育体系。”吕德耀说。
马来西亚教育部秘书长拿督默罕默德·噶扎里·阿巴斯认为,职业教育一定要与市场需求挂钩,马来西亚制定了一些政策,把职业教育交给产业界来决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技能。
全球劳动组织主席、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克劳斯•齐默尔曼提出:所有的国家人口都有一部分不能够适应他们在社会上新的角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优势之一必须它是紧贴社会、企业、商业、行业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希望加入到职业培训,希望接受职业教育。德国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可以保证学生在职业院校毕业之后找到工作。而且他们在职业院校接受的技能培训是和行业非常紧密的。我们希望将职业培训提升为作为促进未来经济增长,以及推动数字经济的催化剂。
育人为主,适应未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副理事长卢迈表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在16—18岁,处于青春期后期,这个阶段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有可塑性。他们积极向上,也是记忆、智力发展的高峰,是价值观、个人成就感、社会成就感、自我意识形成的高峰。卢迈建议: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首先还是要把育人作为最主要的方面、最重要的位置。一是通过全员德育,老师关心学生对孩子非常重要。二是通过课外活动。第二,建议特别抓好文化课,让他们的语文、数学、英语达到高中阶段的毕业水平非常必要。第三,关于技能的培训,要优化课程结构,也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编程、心理、理财等等这些课程,不一定是现在专业所必须的,但是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可以选修的课程,对于他们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介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支持下,企学研,在很多爱心企业支持下开展了“赢未来”的项目,在4个省、31学校试点,受益学生21万名,教职人员4000名。实践和研究建议:要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学生发展潜力,非常大。要重视心理健康。要弥补文化知识的短板,不能光以就业为导向。要建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教师作用非常重要。要动员社会资源帮助、反哺中职学校。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学生们很有兴趣,对他们未来发展也非常重要。
世界技能组织前主席西蒙•巴特利表示,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紧密联系,数字经济的变化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将会对个人和学生带来更多的挑战,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将会从事6种不同的工作。不仅是整个工业和工种发生变化,工作形式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呼吁政府部门能够主导业界和产业联合起来培育我们的未来职业教育的学生。
西蒙•巴特利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于终身学习改变观念,如果每个人一生中从事6种工作,在我们毕业的时候就需要预备他们之后进入工作当中所需要的技能,需要掌握今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一种技能。我们看到在未来有很多的工作将会被替代,学生需要继续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再造血能力,我们要授人以渔。每天花一部分时间学习掌握新技能的知识,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我们也需要学习一些文化课程,不能够只教学生具体的技能,我们需要教会他们如何自我学习新知识。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黄侃介绍,北京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第一,适应城市定位,突出发展特色。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红利,增强城市运行,养老、护理、家政等服务北京的紧缺和急需的人才。第二,注重顶层设计,构建良好格局。初步构成了首都产教融合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政府推动、行业指导、需求导向、校企联动的发展格局。第三,加强实践创新,实现产教共赢。北京共建校企双主体的育人平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第四,扩大教育开放,共谋融合发展。黄侃建议:第一,共同推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优化政策设计,加强产教融合的理念创新,拓宽合作载体,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第二,加强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区域间的合作对话机制,真诚交流,分享经验,共谋发展,推动院校企业间的跨国合作,扩大各国校企之间的交流,为教师、学生双向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