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时代
企学研
2019-12-30 13:41
阅读
收藏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目前,百万扩招录取工作基本结束,人才培养有序进行。
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根据我们参与百万扩招工作经历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百万扩招对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6个方面的新气象。
实现了高职教育全覆盖
职业教育应该是国民人人都享受的教育。以往,我国高职教育招生基本上以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培养对象,通过高考或综合素质评价途径获取入学资格。企学研,此次扩招主要生源对象是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4类人员,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有接受高职教育意愿的在职人员,他们获取入学资格的方式主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实现。此举扩大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群体,涵盖了全体国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人群,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开创了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采取“学校-企业”模式,即学生入学后,高职院校按照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教学过程突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要求。事实上,更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往往以某种类型的工作岗位为标准,完全采取订单培养的比重较小。此次扩招的学生,大多是在岗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针对这类学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为“企业-学校”模式,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送教上门”的方式,依照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岗位需求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因素,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激发了校企合作新“动能”
传统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其主要根源是学校为社会培养通用人才,双方利益缺乏有效的结合点。此次扩招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在岗人员,他们参与高职学习,不仅是自身知识能力提升的个人需求,也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他们的学习行为积极支持,根据员工的岗位技能要求主动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培养提供条件。校企合作的“动能”完全发生了由被动合作向主动合作的根本转变。西安思源学院与陕西通源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燃气工程专业的合作就出现了这一可喜的成就。
激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前没有参加过工作,加上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不精准、就业岗位不确定,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学习相对比较被动。此次扩招,学生知道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明确,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了学生身份和人才培养“双轨制”
此次扩招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形成了学生身份、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学生身份的“双轨制”。扩招人员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群体,使整个学生群体出现了在职人员和非在职人员并存的新结构。企学研,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即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不同学生群体,采用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和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
完善了“双师”教师队伍新结构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突出实践操作能力,教育部要求加大“双师”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在“双师”教师队伍中,企业能工巧匠挂名的多,实际参与培养的少,“双师”教师队伍流于形式。此次扩招,以企业员工为学生主体的订单班,企业积极主动地选拔“能工巧匠”担任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并主动为实践教学提供设备和场地。由此,高职教育中“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落地生根。
2019年是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实施元年,同时也是高职百万扩招的第一年,“双高计划”和百万扩招为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高职教育也将由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作者:马晓燕 赵文博 郑 剑 杨公科,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